“含氟功能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2月正式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运行。实验室由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与伟德bv国际体育、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共建,是国内含氟功能膜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代表国家和行业在含氟功能膜材料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实验室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创新构建“顶尖高校+龙头企业”的深度共建模式,贯通“基础创新-原理验证-工程开发-量产转移”全链条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先进含氟功能膜材料创制的理论方法,支撑先进含氟功能膜材料的创制、工程化及应用,推动我国氟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力争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含氟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国家特种新材料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对高性能含氟功能材料的不断提升的需求,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于2025年批准,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伟德bv国际体育建设。实验室是在201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的“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行重组,强化工业应用场景下的基础研究和新结构导向的功能性聚烯烃材料研究,围绕聚烯烃材料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和高端聚烯烃材料补齐重大基础原材料突出短板的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与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高端聚烯烃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在高端润滑油基础油、高性能光学树脂、光伏弹性体胶膜、高性能防弹材料、高端锂电池隔膜树脂等“卡脖子”材料方面形成全链条自主突破,成为聚烯烃材料领域国际先进的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前沿技术策源地,支撑行业高端聚烯烃全链条可持续自主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及上海市电气装备与能源等产业的需求,深入开展变革性高分子电气绝缘材料以及电气设备绝缘电热老化与诊断研究。在高导热高分子电气绝缘材料、环保型高压电力电缆绝缘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电气设备绝缘电热老化评估与诊断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上海市重点项目。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电气绝缘材料领域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引育了一批国家级青年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实验室既注重科学发现也注重关键技术突破,已在nature、science 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环保型电缆绝缘材料等成果实现了工程应用。
实验室包括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 名,长江学者6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名,四青人才23名。上海领军人才2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5名。近年来在化学和药学领域包括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Nat.Chem.、JAm.Chem.Soc.及Angew.Chem.Int. Ed.在内的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 SCl论文 1000 余篇。
同时这些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2009、2016、2020和202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14和 2015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奖(2011、2019和 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7项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多项。
中心现有科研人员 50 多名,包括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3名,杰青4名,国家青年人才8名,上海领军人才4名,上海市优秀学科/技术带头人3名上海市曙光学者4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8名。
中心以“创新电化学能源器件、促进基础研究产业化”为主旨,针对新能源汽车储能、无人机、机器人以及数码类 3C 产品应用,开展动力与储能电池、高能电池氢能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浙江绍兴滨海新区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21)。中心孵化的钠创新能源、唐锋能源分别成为钠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行业“准独角兽”企业。